賦能數位公民,構建安全未來:樂善堂梁銶琚學校講座
本文是Witernet Limited AI專家 Wilson Ng 主講,深度融合了AI世代和香港小學教育場景,為樂善堂梁銶琚學校舉行的兩場講座的概要。 在資訊爆炸的數字化洪流中,新一代學子自出生便浸淫於網絡世界。他們是所謂的「數位原住民」,嫻熟於操作各類智能設備,卻未必具備駕馭海量資訊、辨別網絡風險的關鍵能力。資訊素養與個人資料私隱保護,已從專業術語演變為現代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必須掌握的生存技能。近日,我司非常榮幸應邀於樂善堂梁銶琚學校,為師生舉辦了兩場以「資源素養、人工智能及個人私隱」為核心的專題講座。本次活動旨在系統性地提升學生的數位判辨力與自我保護意識,以下為是次講座的全面回顧與總結。 一、活動緣起與規劃:針對性設計應對時代挑戰 樂善堂梁銶琚學校一向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綜合能力。校方深刻意識到,當學生們透過網絡進行學習、社交與娛樂的同時,也正面臨著虛假資訊、網絡霸凌、資料外洩等諸多潛在威脅。因此,校方主動尋求專業合作,期望能為學生築起一道堅實的數位防火牆。 我司作為資訊安全與數據合規領域的積極推動者,欣然接受此一極具教育意義的任務。有別於傳統的單向宣講,我們在策劃階段即與校方教學團隊進行了深度訪談,深入了解該校學生在不同年級的網絡使用習慣與常見困惑。基於這些前線洞察,我們將講座內容精準定位於「資訊和人工智能素養」與「私隱保護」兩大支柱,並特別強化了「批判性思考」與「實戰應用」的環節。我們摒棄枯燥的條文羅列,轉而採用大量本地化、貼近校園生活的真實案例與互動遊戲,確保內容既能引發共鳴,又能轉化為具體行動。 二、講座核心內容解析:從資訊判辨到隱私防護的雙重賦能 是次講座對象主要為高年級學生,內容設計層層遞進,涵蓋以下三大模塊: 1. 資訊素養: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在「後真相」時代,辨識資訊真偽成為首要能力。講者首先以一系列生動有趣的例子,如「網絡流傳的驚人發現」、「社交媒體瘋傳的優惠訊息」等,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嗎?」。接著,系統性地介紹了「評估資訊真偽的五步法」: 我們透過讓學生即場分析幾則近期流行的網絡謠言與偽科學文章,運用上述方法進行「破案式」解構。現場氣氛熱烈,學生們在思辨碰撞中逐漸掌握了成為「資訊偵探」的訣竅。 2. 個人資料私隱:守護你的「數位身份」此部分緊扣學生的日常生活,首先明確「個人資料」的廣泛定義:不僅是姓名、身份證、電話號碼,更包括社交帳號、位置資訊、就讀學校、個人喜好,乃至網絡瀏覽紀錄。講者強調,這些資料共同構成了每個人的「數位分身」,具有極高價值,一旦泄露,可能導致網絡詐騙、身份盜用、個人聲譽受損等嚴重後果。 我們重點剖析了學生群體中最常見的風險行為: 針對這些風險,我們提供了清晰實用的「防身術」: 3. 情景模擬與互動問答:知識的實戰演練為固化學習成果,我們設計了「危機四伏」情景模擬環節。透過預先錄製的短片,呈現多個學生可能遇到的兩難情境,例如:「收到自稱是遊戲客服的訊息,要求提供帳戶密碼以領取獎勵」、「網友索要個人照片並詢問家庭地址」等。學生需要分組討論,分析其中的風險點並提出應對方案。這種沉浸式體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感,讓他們深化風險應變能力。 在問答環節,學生們提問踴躍,並提出許多既有深度又貼近現實的問題。講者與在場老師一同給予了專業而中肯的解答,並引導學生在享受數位權利的同时,也需承擔相應的責任與後果。 三、現場反應與成效評估:播下智慧的種子 整個講座過程中,學生們展現出高度的專注與濃厚的興趣。從最初對某些概念感到陌生,到後來能主動運用所學工具分析問題,其轉變顯而易見。特別是在互動環節,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與團隊協作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現。 我司講者的講座內容主要著重「及時且實用」,不僅補足了常規課程的空白,更為教師們提供了後續教學的切入點與素材。這種將知識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教育方式,能有效幫助學生將安全意識內化為日常習慣。… Read More »賦能數位公民,構建安全未來:樂善堂梁銶琚學校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