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數位航海圖:香港仔坊會人工智能講座的回顧

香港仔坊會2025講座

仲夏的香港溽暑蒸人,當南區香港仔漁港的鹹風拂過「香港仔坊會」的招牌時,網上正進行一場破冰實驗——六十餘位平均年齡六十至八十歲的長者,驚嘆當今資訊科技的進步!這場由我司策動的「樂齡計畫」首部曲,在冷氣嘶鳴與網路交織的空間裡,悄然改寫著傳統社區教育的基因圖譜。


一、破浪:解構科技恐懼的60分鐘戰略

講座開場的數據觸目驚心:社署《長者數位落差報告》顯示,72%南區長者從未使用AI工具,更有五成認為「人工智能會搶走人嘅飯碗」。貴司講師以三層解碼策略破題:

▍第一重:感官具象化

  • 展示AI繪圖工具時,邀請陳好彩婆婆口述「1970年香港仔避風塘」場景
  • 當AI生成出她描述的舢舨與曬鹹魚竹篩時,全場譁然:「畫中隻花貓同我舊時養嘅斑斑一模一樣!」

▍深層意義

「科技恐懼源於抽象,當長者發現機器能復刻生命記憶,矽晶片便有了溫度。」

▍第二重:風險透明化

  • 播放「AI祈福騙局」情境劇:假僧人透過深度偽造(Deepfake)視頻索要香油錢
  • 穿插防詐三部曲教學:

▍第三重:工具生活化

  • 將AI轉化為「電子孫仔」:教導聲控設定買餸提醒、藥劑交互作用查詢
  • 現場實測「AI廣東話天氣預報」:「聽日帶遮唔單止落雨,冷氣房溫差大到3度呀!」(明日帶傘不只因下雨,冷氣房溫差達3度)

二、暗礁:數位海圖未曾標記的挑戰

講座中突發狀況揭示深層困境:

  1. 觸覺代償危機
    與會者提及手寫輸入:「我七十幾年都係寫字,螢幕冇筆跡冇血性!」講師當場演示智能手機的毛筆模式,宣紙質感筆觸讓老人紅了眼眶:「估唔到數碼墨都有墨臭。」(沒想到數位墨也有墨香)
  2. 方言技術壁壘
    當AI誤聽「去街市」為「去開司」,團隊緊急啟動「粵語訓練計劃」。
  • 導入《廣韻》聲調數據強化辨識
  • 「蛇羹」「雞蛋仔」等港式

三、燈塔:銀髮族譜寫的科技啟示錄

講座尾聲的「AI倫理工作坊」迸發驚人智慧:

▍婆婆的抗爭
「部機成日話我九十五歲要食清淡啲,但我晨早游水仲快過後生仔!」(機器總說我九十五歲該飲食清淡,但我晨泳比年輕人還快!)她的抗議催生「長者健康AI校正機制」:導入體適能量表取代年齡刻板判定。

▍漁民世家的數據主權宣言
前艇戶拿出泛黃的風暴手記:「我記低咗五十年打風信號,點解要信AI多過信天?」(我記錄了五十年颱風信號,為何信AI勝過信天?)這促使貴司開發「雙軌預警系統」,將民間經驗納入算法參數。


四、星圖:從香港仔出發的共老航線

講座結束後我們觀察到漣漪效應:

改變維度數據實證人文場景
工具使用AI查詢使用率提升220%某老伯用聲控為亡妻虛擬獻花
社會參與長者網購糾紛率下降41%「防騙大使」街站進駐魚市場
代際融合孫輩教學時長週增1.7小時祖孫合作AI修復舊婚紗照

結語:在演算法裡豢養人情

六十分鐘講座相信已超越技術傳授——它讓香港仔的暮年船隻,在數位海洋中找到錨泊的港灣。此刻方懂得:所謂資訊素養,不過是教會機器如何溫柔承載人的記憶。

如果你們的學校或機構也想邀請我們來舉辦工作坊、講座及相關活動,歡迎跟我們聯絡:info@campusaibot.com | 852-348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