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Witernet Limited AI專家 Wilson Ng 主講,深度融合了AI世代和香港小學教育場景,為樂善堂梁銶琚學校舉行的兩場講座的概要。
在資訊爆炸的數字化洪流中,新一代學子自出生便浸淫於網絡世界。他們是所謂的「數位原住民」,嫻熟於操作各類智能設備,卻未必具備駕馭海量資訊、辨別網絡風險的關鍵能力。資訊素養與個人資料私隱保護,已從專業術語演變為現代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必須掌握的生存技能。近日,我司非常榮幸應邀於樂善堂梁銶琚學校,為師生舉辦了兩場以「資源素養、人工智能及個人私隱」為核心的專題講座。本次活動旨在系統性地提升學生的數位判辨力與自我保護意識,以下為是次講座的全面回顧與總結。
一、活動緣起與規劃:針對性設計應對時代挑戰
樂善堂梁銶琚學校一向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綜合能力。校方深刻意識到,當學生們透過網絡進行學習、社交與娛樂的同時,也正面臨著虛假資訊、網絡霸凌、資料外洩等諸多潛在威脅。因此,校方主動尋求專業合作,期望能為學生築起一道堅實的數位防火牆。
我司作為資訊安全與數據合規領域的積極推動者,欣然接受此一極具教育意義的任務。有別於傳統的單向宣講,我們在策劃階段即與校方教學團隊進行了深度訪談,深入了解該校學生在不同年級的網絡使用習慣與常見困惑。基於這些前線洞察,我們將講座內容精準定位於「資訊和人工智能素養」與「私隱保護」兩大支柱,並特別強化了「批判性思考」與「實戰應用」的環節。我們摒棄枯燥的條文羅列,轉而採用大量本地化、貼近校園生活的真實案例與互動遊戲,確保內容既能引發共鳴,又能轉化為具體行動。
二、講座核心內容解析:從資訊判辨到隱私防護的雙重賦能
是次講座對象主要為高年級學生,內容設計層層遞進,涵蓋以下三大模塊:
1. 資訊素養: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在「後真相」時代,辨識資訊真偽成為首要能力。講者首先以一系列生動有趣的例子,如「網絡流傳的驚人發現」、「社交媒體瘋傳的優惠訊息」等,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嗎?」。接著,系統性地介紹了「評估資訊真偽的五步法」:
- 溯源追蹤: 資訊來源是何方神聖?是權威機構、專業媒體,還是匿名網友?
- 交叉驗證: 其他可靠渠道是否有類似報導?說法是否一致?
- 質疑動機: 發布者背後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告知、娛樂,還是推銷甚至誤導?
- 核查日期: 資訊是否過時,被重新包裝利用?
- 情緒管理: 警惕那些刻意煽動極端情緒(憤怒、恐懼、狂喜)的內容。
我們透過讓學生即場分析幾則近期流行的網絡謠言與偽科學文章,運用上述方法進行「破案式」解構。現場氣氛熱烈,學生們在思辨碰撞中逐漸掌握了成為「資訊偵探」的訣竅。
2. 個人資料私隱:守護你的「數位身份」
此部分緊扣學生的日常生活,首先明確「個人資料」的廣泛定義:不僅是姓名、身份證、電話號碼,更包括社交帳號、位置資訊、就讀學校、個人喜好,乃至網絡瀏覽紀錄。講者強調,這些資料共同構成了每個人的「數位分身」,具有極高價值,一旦泄露,可能導致網絡詐騙、身份盜用、個人聲譽受損等嚴重後果。
我們重點剖析了學生群體中最常見的風險行為:
- 社交媒體過度分享: 隨意發布包含學校標誌、住家環境、行程規劃的照片與狀態。
- 網絡問卷與小測驗陷阱: 為換取小禮品或滿足好奇心,填寫大量涉及個人喜好的問卷,實則為資料收集。
- 免費Wi-Fi的誘惑: 在公共網絡下進行登入、轉帳等敏感操作,極易被截取資料。
- 應用程式(App)權限濫用: 不加審視地授予App存取通訊錄、相機、麥克風等無關權限。
針對這些風險,我們提供了清晰實用的「防身術」:
- 隱私設定大檢閱: 逐步演示如何在常用社交平台收緊隱私設定,限制陌生人讀取範圍。
- 密碼管理藝術: 講解創建高強度密碼的技巧,並推廣使用密碼管理工具。
- 權限授予最小化原則: 安裝App時養成審視權限的習慣,問一句「它為什麼需要這個?」。
- 啟用雙重認證: 為重要帳號加上第二把鎖。
3. 情景模擬與互動問答:知識的實戰演練
為固化學習成果,我們設計了「危機四伏」情景模擬環節。透過預先錄製的短片,呈現多個學生可能遇到的兩難情境,例如:「收到自稱是遊戲客服的訊息,要求提供帳戶密碼以領取獎勵」、「網友索要個人照片並詢問家庭地址」等。學生需要分組討論,分析其中的風險點並提出應對方案。這種沉浸式體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感,讓他們深化風險應變能力。
在問答環節,學生們提問踴躍,並提出許多既有深度又貼近現實的問題。講者與在場老師一同給予了專業而中肯的解答,並引導學生在享受數位權利的同时,也需承擔相應的責任與後果。
三、現場反應與成效評估:播下智慧的種子
整個講座過程中,學生們展現出高度的專注與濃厚的興趣。從最初對某些概念感到陌生,到後來能主動運用所學工具分析問題,其轉變顯而易見。特別是在互動環節,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與團隊協作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現。
我司講者的講座內容主要著重「及時且實用」,不僅補足了常規課程的空白,更為教師們提供了後續教學的切入點與素材。這種將知識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教育方式,能有效幫助學生將安全意識內化為日常習慣。
四、未來展望與持續使命
本次講座的成功舉辦,只是一個起點。我們深信,培育負責任的數位公民是一項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持續協作的系統工程。我司計劃以此為藍本,開發一系列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進階課程,內容可擴展至網絡倫理、數字足跡管理、對抗網絡霸凌等更深入的領域。我們也鼓勵學校考慮將資訊素養教育納入校本課程體系,形成常態化教學機制,同時呼籲家長與校方攜手,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健康、負責任的數位成長環境。
結語
在樂善堂梁銶琚學校的這兩堂課,我們播下了資訊安全與隱私保護的種子。看見學生們眼中閃爍的求知光芒與煥然一新的警惕意識,我們確信這些種子必將在他們未來的數位生涯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我司將始終堅守企業社會責任,繼續攜手教育界夥伴,以專業知識賦能年輕一代,與他們共同構建一個更清明、更安全、更可信賴的數位未來。
如果你們的學校或機構也想邀請我們來舉辦工作坊、講座及相關活動,歡迎跟我們聯絡:info@campusaibot.com | 852-348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