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及人工智能賦能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保良局羅氏信託學校老師培訓工作坊

保良局羅氏信託學校2025老師培訓講座

——以保良局羅氏信託學校的實踐與前瞻為核心


一、特殊教育與科技融合的迫切性

1. 學生需求的多樣性與科技角色

保良局羅氏信託學校的學生多數伴隨嚴重溝通障礙、肢體受限及認知挑戰,傳統教學方法難以滿足其個體化需求。資訊科技與人工智能(AI)的介入,能突破三類限制:

  • 生理限制補償:如VR技術模擬生活場景,替代實體移動困難(如搭巴士、火警逃生訓練)。
  • 溝通障礙突破:AI語音生成與圖像識別系統,輔助非語言學生表達需求(如透過圖卡選擇食物)。
  • 學習動機提升:沉浸式遊戲化設計(如虛擬雪車、動感水床)刺激感官參與,減少抗拒行為。

2. 香港政策與資源支持

  • 教育局「電子學習配套計劃」:預留5億港元推動AI、VR、AR技術於特殊教育,例如「數碼運動智能培育平台」透過感應器分析學生肌肉數據,制定個別化體能訓練。
  • 跨專業協作機制:本校已整合治療師、教師與科技專家的三方團隊,例如言語治療師結合AI語音反饋工具,強化口肌訓練成效。

二、本校科技整合的實踐案例與成效

1. 虛擬實境(VR)的場景化教學創新

  • 火警逃生模擬:學生在安全環境中反覆演練逃生路線,克服真實火災無法演練的限制。期望經訓練後學生在年度消防演習減少慌亂行為。
  • 牙醫診療脫敏:以第一視角呈現牙科器械與聲響,學生能從抗拒到主動配合檢查。
  • 跨情境學習轉移:VR預演「坐飛機通關流程」,為境外交流奠定基礎,降低陌生環境焦慮。

2. 多感官刺激與AI適性化系統

  • 「五感」藝術治療:結合視覺投影、氣味擴散與觸覺反饋(如冰屋、動感水床),激發創作動機。學生透過藝術表達情感,作品曾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金獎」。


應用案例:職業治療室改造輪椅配件時,透過AI分析學生坐姿壓力點,定制防壓瘡坐墊。


三、AI素養框架:教師與學生的關鍵能力

1. 教師的科技教學素養

能力維度實踐策略校本支援機制
工具應用掌握VR/AR教材設計(如製作街市購物模組)與官方機構合作工作坊
數據解讀分析AI平台輸出的學習熱力圖每週跨團隊案例會議
倫理判斷辨識AI生成內容偏見(如文化刻板印象)德育課程融入AI倫理討論

2. 學生的AI協作素養

  • 分層能力指標
  • 基礎層(小學):透過圖像AI表達需求(如「我想喝水」圖卡生成)。
  • 進階層(中學):操作簡易程式調整VR場景參數(如「增加巴士噪音音量」)。
  • 實證成效:高中學生運用AI編譯開關電器程式,提升生活自理信心,家長回饋「孩子更願嘗試新任務」。

四、挑戰與解決方案: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1. 技術整合痛點與對策

挑戰校本解決方案外部資源鏈接
設備適應性選用輕便3D眼鏡取代全罩式VR(避免頸椎負擔)優質教育基金資助設備改裝
數據隱私風險本地部署AI(LLM)模型(如Ollama平台),禁用雲端傳輸敏感資料《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合規審查
教師培訓資源不足與其他教育機構共建師資認證教育局電子學習配套計劃

2. 家校長協作的科技賦能

  • 家長工作坊:指導居家使用AI溝通輔具(如平板圖卡軟體),延續校內訓練。
  • 社區參與:與其他友好學校合作「良朋宴」,普通生試食特調餐食並協助餵食,深化共融意識。

五、未來方向:從技術工具到自主賦權

1. 校本發展三大支柱

  • AI個人化代理:開發校內專屬AI助手,整合IEP進度與治療紀錄,即時生成教學建議(如:「陳同學今日口肌訓練次數不足,建議增加震動牙刷刺激」)。
  • 元宇宙社交平台:構建虛擬校園,讓行動受限學生化身數位分身參與節慶活動(如中秋晚會),突破物理隔閡。
  • 職前轉銜系統:與庇護工場合作VR職訓(如超市貨架整理),銜接離校後生涯規劃。

2. 教育本質的再思考

當AI代勞「操作技能」時,教師更需聚焦無法被自動化的核心價值:

  • 「覺察需求」:從學生眼球追蹤數據,讀懂未言明的意圖;
  • 「創造歸屬」:在數位化歷程中,保留「良朋宴」中擁抱的溫度。

結語:科技為舟,人文為舵

保良局羅氏信託學校的教室也可以是科技與愛護的交匯點。當我們以VR模擬火警逃生時,不僅傳授生存技能,更傳遞「生命可貴」的信念;當學生透過AI圖卡表達「喝水」需求時,他們實踐的是「敬」與「誠」的校訓精神。

致教育同仁
「最艱難的不是開發新技術,而是讓技術承載人的尊嚴。
當學童笑著戴上3D眼鏡學坐巴士時,我們見證的是:
科技素養,終究是為生命的自在航行鋪路。

如果你們的學校或機構也想邀請我們來舉辦工作坊、講座及相關活動,歡迎跟我們聯絡:info@campusaibot.com | 852-348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