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亮中心講座回顧:AI時代資訊科技素養駕馭智能浪潮的能力

展亮中心2025講座回顧

在人工智能(AI)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資訊科技素養」的內涵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近日,一場以「AI時代資訊科技素養」為題的深度講座,面對眾多教育工作者、家長及學生參與。講座由Witernet Limited數位素養專家主講,深入探討了在AI無所不在的時代,我們亟需具備哪些超越傳統認知的核心素養,才能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保護自身、明辨是非並創造價值。

超越「會用工具」:AI時代素養的重新定義

講座開宗明義指出,傳統的資訊科技素養聚焦於「操作技能」(如使用文書軟體、上網搜尋),但在AI時代,這遠遠不足夠。李教授強調:「當AI能幫我們寫報告、生成程式碼、甚至創作藝術品時,素養的核心必須從『操作機器』,升級為『駕馭智能、明辨真偽、善用工具、恪守倫理』的綜合能力。」這是一場從「技術使用者」邁向「科技決策者」的認知躍遷。

AI時代資訊科技素養的四大核心支柱

我司講者系統性地闡述了構成新時代素養的四大關鍵支柱:

1.批判性思維與數位識讀能力(Critical Digital Literacy):
挑戰: AI生成內容(文字、圖像、影音)真假難辨,演算法推送形成「資訊繭房」,錯誤資訊(假新聞)、偏見內容甚至深度偽造(Deepfake)充斥網絡。
核心素養:
「溯源」習慣: 面對資訊(尤其是AI生成或網路熱傳內容),首要問「來源為何?」、「證據何在?」。學會查驗原始資料、作者背景和發布平台的可信度。
識別AI「幻覺」與偏見: 理解當前AI技術可能產生看似合理實則錯誤的「幻覺」(Hallucination),並意識到訓練資料可能導致AI輸出帶有社會、文化或種族偏見。
破解「濾泡效應」: 主動尋求多元觀點,避免只接收演算法推薦的單一立場資訊。運用進階搜尋技巧,跨越資訊屏障。
驗證「眼見不為實」: 對驚人圖片或影片保持警惕,學習使用反向圖片搜尋、查核工具(如事實查核機構網站)辨識深度偽造或篡改內容。

2.數據素養與隱私保護意識(Data Literacy & Privacy Awareness):
挑戰: AI的基石是「數據」。個人一舉一動皆產生數據,被廣泛收集、分析甚至交易,隱私洩露與數據濫用風險劇增。
核心素養:
理解數據價值與風險: 認識個人數據(位置、瀏覽紀錄、生物特徵、社交關係等)的敏感性及其被使用的潛在方式(精準廣告、信用評分、甚至歧視)。
實踐「數據最小化」原則: 養成習慣,審慎思考每個應用程式、服務索取的權限是否必要(例如,一個手電筒APP需要讀取通訊錄嗎?)。非必要,不提供。
讀懂(或學會尋求協助解讀)隱私條款與設定: 不畏懼冗長條文,重點關注「收集哪些數據」、「如何使用」、「與誰分享」、「如何刪除」等關鍵項目。善用設備及服務內的隱私設定控制面板。
安全習慣養成: 使用高強度且獨特的密碼、啟用雙重驗證(2FA)、定期更新軟體、謹慎使用公共Wi-Fi。

3.人機協作與創意賦能(Human-AI Collaboration & Empowerment):
挑戰: 過度依賴AI導致思維惰性與技能退化;或完全抗拒AI,喪失效率與創新機會。
核心素養:
明確「AI是工具,人才是主角」: 將AI定位為提升效率、激發靈感、處理繁瑣任務的助手,而非獨立思考與創造力的替代品。例如:用AI輔助蒐集資料靈感,但核心論述與創作必須由人主導。
掌握有效「提問」與「引導」AI的技巧(Prompt Engineering): 學習如何清晰、具體、有步驟地向AI工具(如ChatGPT)提出需求,理解其能力邊界,並能評估、修改其輸出的結果。
利用AI擴展能力邊界: 探索AI在學習新知識(語言、程式)、創意設計(圖像、音樂生成)、解決複雜問題(數據分析模擬)等方面的潛力,將其轉化為個人或工作的加速器。
保持核心認知與實踐技能: 基礎的寫作、計算、邏輯推理、動手實驗等能力,仍是駕馭AI並驗證其輸出的基石。

4.數位公民責任與倫理素養(Digital Citizenship & Ethics):
挑戰: AI應用引發著作權歸屬、學術誠信、歧視加劇、責任界定(如自動駕駛事故)、惡意濫用(製造假訊息、網路攻擊工具)等複雜倫理與法律爭議。
核心素養:
恪守學術與專業誠信: 明確了解在學業、工作中使用AI生成內容的邊界與規範(如學校政策、機構指引),正確標注AI輔助部分,絕不剽竊。
尊重知識產權: 認識AI生成內容可能涉及的版權歸屬模糊地帶,謹慎使用並註明來源,避免侵權。
警惕技術濫用與惡意行為: 不製造、不傳播深度偽造等侵害他人權益的內容;不利用AI技術進行欺詐、騷擾或攻擊行為。
倡導公平、包容與負責任的AI: 關注AI發展中的倫理議題(如演算法歧視),支持透明、可問責、以人為本的AI設計與應用。

培養路徑:終身學習與跨代合作

AI時代的資訊科技素養非一朝一夕可成,也非特定族群的專利:

教育體系革新: 學校課程須將批判思維、數據素養、AI倫理有機融入各學科,並提供實踐機會(如媒體製作、簡易程式設計、數據分析項目)。
終身學習實踐: 無論年齡、職業,都需保持開放好奇心,主動學習新工具、理解新議題。善用線上課程、工作坊、可靠資訊源持續進修。
家庭對話與身教: 家長應以身作則(如保護隱私習慣、理性討論網絡事件),並與子女開放溝通網路見聞、AI使用經驗及相關風險。
跨代互助共學: 鼓勵年輕一代的「數位原住民」與較年長「數位移民」相互學習(如長者學習使用AI工具,年輕人向長者學習生活經驗與倫理判斷),共同提升應對能力。

結語:素養是AI時代的「求生手冊」

講座最後以發人深省的比喻作結:「AI技術如同洶湧的洪水,奔騰向前,勢不可擋。而真正能保護我們不被淹沒、甚至能駕馭浪潮駛向新大陸的,並非最高的科技圍牆,而是深植於人心的批判思維、倫理指南針、持續學習的風帆,以及負責任公民的集體智慧——這便是AI時代資訊科技素養構築的『求生手冊』。」

這場講座不僅是一場知識的洗禮,更像是一份清晰的導航圖,指明了在智能科技深刻重塑世界的當下,個人與社會應如何裝備核心素養,以明智、安全、負責且賦能的姿態,擁抱充滿挑戰與機遇的AI未來。提升數位素養,已從選修課變成了一門必修的生存與發展之課程。

如果你們的學校或機構也想邀請我們來舉辦工作坊、講座及相關活動,歡迎跟我們聯絡:info@campusaibot.com | 852-348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