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科技浪潮從而培養未來競爭力:大光慈航中學講座回顧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2025講座

一、資訊科技的變革:從工具到思維革命

全球趨勢:2025年的人工智能已深度重塑教育、職場與生活。例如:

  • 生成式AI(如ChatGPT、DeepSeek)能即時生成報告、編程甚至藝術作品。
  • AI代理協作(Agent Swarm)可在兩天內完成15萬行程式碼的系統開發,效率超越傳統團隊。
  • 香港教育應用:不少香港的中學已將AI融入課程,初中學習Python編程與AI倫理,高中通過「校本體藝STEM」結合實作與創新。

挑戰與機遇

📌 技術迭代加速,但「工具依賴」危機浮現:

  • 英國初級職位因AI減少32%,凸顯「人類獨有能力」的重要性。
  • 研究指出:過度依賴ChatGPT會弱化深度理解力,而傳統搜索更能鍛鍊批判思維。

二、人工智能素養的核心:四大維度與實踐路徑

(1)分層能力框架(參考教育部指南)

學習階段認知目標實踐活動示例
初中理解AI原理與應用機械人設計、AI倫理辯論
高中系統開發與批判分析開發社會議題解難方案(如垃圾分類AI模型)

(2)關鍵技能清單

  •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 精準提問範例:「用納什均衡分析港鐵票價競爭,需數學模型與近三年數據」
    ❌ 低效提問:「告訴我答案」
  • 資訊驗證能力
    識別AI生成內容的偏差(如地域、風俗和文化偏見),並交叉比對權威來源。
  • 人機協作思維
    例:用AI生成報告初稿,再注入個人洞見與創意,避免「代勞式學習」。

三、香港教育場景:貴校的資源與特色實踐

(1)校本課程優勢

  • 初中:透過「普通電腦科」學習AI基礎,結合設計與科技科實作可編程物件。
  • 高中:「體藝STEM」課程培養解難能力,例如設計健身數據分析系統或藝術生成算法。

(2)跨學科整合

  • 佛化德育與AI倫理:探討技術發展如何呼應「慈悲」與「智慧」的校訓精神。
    ▶ 案例:分析Deepfake技術對「不妄語」戒律的衝擊,提出科技向善方案。

(3)競賽與認證

  • 參與機械人、無人機賽等校外競技,將理論轉化為實戰力。
  • 考取GitHub Copilot等業界認證,銜接未來升學與職涯。

四、風險防範:安全與倫理不可妥協

(1)數據隱私保護

  • 禁用行為:向AI輸入個人身份、考試題目或家庭住址。
  • 工具選擇:優先使用本地部署模型(如Ollama+VS Code),避免雲端數據外洩。

(2)認知惰性破解

  • 限制使用場景:
    ▶ 初中禁止獨自使用生成功能,高中需標註AI輔助內容。
  • 訓練深度思考:

💡 教師引導分析AI文本的邏輯漏洞(如忽略香港住房政策的在地脈絡)。


五、行動倡議:成為駕馭科技的「明智」實踐者

(1)個人層面

  • 建立「AI使用日誌」:記錄每次工具應用的目的與反思,避免無意識依賴。
  • 參與開源專案:貢獻本地社區議題(如長者智慧服務),累積實作經驗。

(2)學校與家庭協作

  • 家長角色:監督使用安全,並以AI工具創新親子學習(如共創歷史事件互動時間軸)。
  • 教師角色:設計「AI協作評分機制」,將提問質量、倫理判斷納入考核。

結語:在技術浪潮中錨定「人」的價值

佛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當AI重新定義「智能」的邊界,我們更需謹記:

  • 「明智」:理解技術本質,駕馭工具而非被其奴役;
  • 「顯悲」:以科技紓解眾生之苦,如為特殊需求者開發無障礙學習工具。

如果你們的學校或機構也想邀請我們來舉辦工作坊、講座及相關活動,歡迎跟我們聯絡:info@campusaibot.com | 852-348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