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學校禮堂座無虛席,一場以「福德學校講座精彩回顧:小學生於AI時代的生存之道」為主題的專題講座,為福德學校的老師及高年級同學揭開了人工智慧(AI)時代的保護傘。本次講座特邀Witernet Limited的資深導師伍智峰先生主講,旨在提升同學在AI浪潮中保護自己、善用科技的意識與能力。
AI無處不在:新時代的雙面刃
講座伊始,陳導師以輕鬆的互動問答開場:「同學們,你們今天用過AI嗎?」答案令人驚訝:從手機語音助手、推薦學習影片的演算法、翻譯工具,到課堂上可能接觸的生成式AI聊天機械人,AI早已如空氣般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講者強調,AI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學習機遇,但同時也潛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便利」與「保護」必須並行。
透視AI時代的潛在風險 陳導師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學生在AI時代最需警惕的四大保護領域:
1.個人私隱的守護者:
風險:AI應用常需收集大量數據(如聲音、影像、使用習慣、位置)才能運作。學生可能在不經意間,於遊戲、學習APP或社交平台上過度分享個人或家庭資訊,成為數據洩露的缺口。
保護之道:
養成「數據最小化」習慣——思考「這APP真的需要知道我的生日、住址或手機號碼嗎?」。仔細閱讀權限要求,關閉非必要授權(如非必須,不開放相簿、麥克風、定位)。提醒家長協助檢視應用程式的私隱政策(即使很長、很複雜)。
2.資訊海洋的導航員:
風險:AI生成內容(如ChatGPT寫的文章、AI製作的圖片影片)可能包含錯誤資訊或偏見,卻以逼真面貌呈現。學生可能難以分辨真偽,或被演算法推送的片面、極端內容影響判斷,形成「資訊繭房」。
保護之道:培養「數碼懷疑精神」。對AI生成內容或網絡熱傳資訊,先問:「來源可靠嗎?」、「有其他證據支持嗎?」。學習交叉驗證資訊(查閱不同可信來源),並了解AI也可能「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幻覺現象)。鼓勵多閱讀書籍報刊,平衡資訊來源。
3.網絡世界的安全盾:
風險:AI技術降低了網絡攻擊和詐騙的門檻。例如: 「深度偽造」(Deepfake):不法分子可能利用AI偽造同學、老師甚至家人的聲音或影像進行詐騙或散播謠言。
精準化詐騙:AI能分析社交媒體資料,量身定制更難辨識的釣魚訊息或情感陷阱。
保護之道:「驗證」是關鍵。對於線上收到的任何索要個人資料、金錢或涉及非常規行為的要求(即使是「熟人」發來的視像或語音訊息),務必透過其他可靠管道(如當面、打電話)進行二次確認。絕不輕易點擊不明連結或下載附件。啟用帳戶的雙重驗證(2FA)。
4.心智健康的護衛隊:
風險:過度依賴AI代勞(如寫作業、解難題),可能削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動機。沉溺於AI營造的虛擬互動或根據演算法推送的內容,亦可能影響現實社交技能、專注力,甚至價值觀(如過度追求演算法定義的「完美」形象)。
保護之道:確立「人為主,AI為輔」原則。將AI視為工具,而非替代品。設定清晰的科技使用界線,確保充足的線下活動、真實人際互動與睡眠時間。家長與老師需關注學生的數碼使用習慣,引導他們反思AI內容對情緒的影響。
家校攜手:共築AI時代的保護網 陳導師特別強調,保護學生在AI時代的安全,家庭與學校的合作至關重要: 開放溝通:家長應主動了解孩子使用的AI工具,與學校保持聯繫。學校可提供相關指引與資源。鼓勵學生分享他們在網絡上的新奇發現或遇到的困惑。
以身作則:家長和老師自身對私隱的保護、對資訊的審辨態度,是最有力的身教。
善用工具與資源:介紹了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的私隱指南、香港警務處的「防騙視伏器」等本地實用資源,以及手機內建的「螢幕使用時間」管理功能。
持續學習:AI技術日新月異,家長和老師也需保持學習心態,與時俱進。
結語:明智駕馭,福慧雙修
講座尾聲,講者勉勵福德學子:在享受科技帶來的「福」氣(便利)時,更要增長智「慧」——即數碼素養、批判思維與自我保護意識。他寄語同學們成為「AI的明智使用者」,而非被動的接收者或被影響的對象,又在總結感謝同學在互動中的積極分享,並重申香港學校都將持續加強數碼素養教育,將AI保護意識融入課程與校園文化,與家長攜手,為學生在充滿機遇與挑戰的AI時代,築起一道堅實的守護之牆,讓他們能自信、安全地擁抱未來。講座在熱烈的掌聲與充滿思考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如果你們的學校或機構也想邀請我們來舉辦工作坊、講座及相關活動,歡迎跟我們聯絡:info@campusaibot.com | 852-348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