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素養講座回顧】羅定邦中學「網絡公民覺醒計劃:中學生的數位生存指南」
一、講座緣起:為什麼中學生需要「數位防身術」?
我司最近羅定邦中學禮堂舉行了兩天合共兩一場的資訊素養講座——「網絡公民覺醒計劃」。在人工智能與社交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中學生每天平均花費6.2小時上網,卻有近七成未曾接受系統化的網絡素養教育。本次講座正是為了填補這一關鍵缺口而舉辦。
講座主講人(Witernet Limited的網絡安全及人工智能專家)開場即點出核心問題:「當你們的數字足迹比物理足迹更早定義一個人時,如何在這片看似虛擬卻真實影響人生的領域安全航行?」
二、上網安全篇:從被動保護到主動防禦
1. 密碼管理:你的數位身份證
講座沒有停留在「設定複雜密碼」的簡單建議,而是透過即時演示展現駭客如何透過社交媒體資訊猜測密碼。一名學生自願上台,研究員僅用其Instagram公開資訊(寵物名、生日、喜好歌曲)在3分鐘內試出其常用密碼,全場譁然。
實用策略:
- 「三不一要」原則:不用個人資訊、不重複使用、不共享密碼,要啟用雙因素認證
- 推薦使用密碼管理器(如Bitwarden、Keepass)生成並儲存高強度密碼
- 定期檢查「Have I Been Pwned」網站確認帳號是否遭洩露
2. 隱私設定:重新掌握你的數據主權
主講人展示一項驚人數據:平均每位中學生在13歲前已有1,300張照片被上傳網絡,其中大多由家長分享。講座引導學生進行「隱私體檢」:
- 現場教學調整Instagram、TikTok、WhatsApp等平台的隱私設定
- 解析應用程式權限要求的潛在風險(如「存取聯絡人」可能造成的連帶洩露)
- 介紹「數位斷捨離」概念:定期清理不再使用的應用程式和過往貼文
3. 網絡釣魚辨識:識破偽裝的藝術
透過互動遊戲,學生學習辨識釣魚郵件和詐騙訊息的關鍵特徵:
- 緊急感創造(「帳號將被關閉!」)
- 權威冒充(「學校IT部門通知」)
- 連結偽裝(懸停查看真實網址)
- 附件風險(.exe、.scr等可執行檔的危險性)
三、網絡言行篇:從數位原住民到數位公民
1. 數位足迹的永恆性
講座播放了一段震撼影片:一名大學申請者因多年前的歧視言論被錄取學校撤銷資格。主講人強調:「網絡沒有刪除鍵,只有複製鍵。你今天發出的每條訊息,都可能成為十年後求職時的面試題。」
關鍵觀念:
- 「祖母法則」:發文前問自己,是否願意讓祖母和未來老闆看到?
- 屏幕後的也是真人:避免在網絡上說不會當面說的話
- 情緒管理:建立「24小時冷靜期」規則,避免情緒下發文
2. 網絡欺凌的辨識與應對
透過真實案例改編的情境劇,講座深入探討:
- 如何辨識網絡欺凌(包括排斥、騷擾、冒充、網路跟蹤等形態)
- 旁觀者介入策略:截圖存證、不參與傳播、支持受害者、報告成人
- 學校反網絡欺凌機制介紹(匿名報告系統與輔導資源)
3. 資訊判讀力:對抗假訊息的疫苗
在AI生成內容氾濫的時代,講座設計「假新聞破解挑戰賽」:
- SIFT判讀法:停止(Stop)、調查(Investigate)、尋找更好來源(Find)、追蹤原始背景(Trace)
- 圖片反向搜尋實作教學
- 認識認知偏誤(確認偏誤、從眾效應)如何影響我們判斷資訊
四、學生反響與實踐成果
講座後,我司提議:
- 學生完成「社交媒體隱私設定大掃除」
- 資訊科技學會製作《羅中網絡安全手冊》電子書
- 有學生發起「友善留言運動」
結語:培養面向未來的數位公民
主講人總結:「資訊素養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種現代生存技能。我們希望學生不僅成為技術的使用者,更要成為數位世界的積極建設者和責任承擔者。」
講座雖已結束,但學校的資訊素養教育才剛進入深水區。未來將推動「網絡素養認證計劃」,將數位公民能力融入各學科教學,並建立同儕輔導員制度。在這個每3分鐘就有一個網絡罪案發生的時代,培養具備安全意識、倫理判斷力和積極公民意識的下一代,正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如果你們的學校或機構也想邀請我們來舉辦工作坊、講座及相關活動,歡迎跟我們聯絡:info@campusaibot.com | 852-3480-7273。